Toggle Menu
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
当前位置:首页 > 心理知识加油站 >

如何将你的孩子养出心理疾病?

 

如果说我大学里确实学到了什么,那就是诗人菲利普·拉金言之有理:

 

“他们害了你,你爸和你妈。

虽然不是故意的,但他们的确害了你。”

 

当时,我生下儿子不久,便重返学校修读临床心理学。脑中想着孩子,手头却还要准备期末论文,在这种情况下,我很容易留意到那些论述父母如何害了孩子的研究。

 

当然,每个人都知道,麻辣老妈和出任学校家长教师联合会主席、每天孩子回家都奉上牛奶与亲手烘焙饼干的妈妈,会培养出完全不同的孩子。

 

但我们多数人落在这两个极端之间,而在这个区间,很多事情一不小心就会做错。

 

作为一名妈妈,我很想做对。

 

但是什么才是“对”呢?带着这个问题,我走进书店,立马眼花缭乱:

 

布莱泽顿、斯波克,还是希尔斯?

幼儿中心派、家长中心派,还是合作派?……

 

我到底该追随哪种理论?

 

好消息是,至少在英国著名儿科医生、儿童精神学家唐纳德·威尼康特看来,要养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,你不必非得是完美妈咪

 

用他的话说,只须当一个“过得去的妈妈”就好了。

 

不过,过去所有研究——从约翰·鲍尔比的“依恋理论”,到哈里·哈尔洛的猴子实验——都表明:如果不能精确解读你的孩子,误解了他们的信号,或者给予他们的爱太少,几十年后,他们就很可能会走进心理治疗诊所(如果有足够的钞票支付这笔帐单),坐在沙发上,靠着一盒纸巾,声泪俱下地回忆着妈妈对他做了什么,爸爸又没做到什么——每周50分钟,有时长达数年。

 

而作为心理治疗医生,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重新当一回病人的父母,提供一种“矫正性情感经验”,让他们无意中将早期的被伤害感觉移情到我们身上,然后给出不同的回应——与他们童年期所得到的相比,更加体贴、更具共情的回应。

 

至少理论上是这样。然后我开始接待病人。

 

 

特殊的病人

 

我头几个病人几乎是教科书上的范本。当他们诉说不幸童年时,我毫不费力地就能将他们的伤心与成长经历联系起来。

 

但是很快,我遇到了一个例外,这个姑娘20多岁,聪慧美貌,姑且称她为丽齐。

 

丽齐有坚实的友情、亲密的家庭,和极度空虚的感觉。她告诉我,之所来咨询,是因为她“就是不快活”。

 

她还说,令人沮丧的是,她找不出来自己到底是对什么不满。她说她有一对“棒极了”的父母,两个出色的手足,支持她的朋友,极佳的教育,很酷的工作,健康的身体,漂亮的房子。

 

她的家族史上没有抑郁症或焦虑症病人。

 

那为什么她老是失眠呢?为什么她总是犹疑不定、怕犯错误、无法坚持自己的选择呢?为什么她认为自己不像父母一直评价的那样“惊人”、觉得“心中总有一个空洞”呢?为什么她描述自己感觉“飘忽不定”呢?

 

我被难住了。

 

这个案例里没有漠不关心的父亲、求全责备的母亲和其他放任自流、爱贬低人、杂乱无章的照料者,问题出在哪里?

 

当我试图弄明白时,令人惊奇的事情发生了:类似的病人越来越多。

 

我的沙发上坐满了二三十岁的成年人,自述患上忧郁和焦虑,很难选择或专注于某个令人满足的职业走向,不能维持良好的“亲密”关系,有种空虚感或缺乏目标感——但他们的爹妈无可指摘。

 

恰恰相反,这些病人都说到他们是多么“崇拜”父母,说父母是自己在这世上“最贴心的朋友”,从来都是有求必应,甚至出钱让他们来接受心理治疗(当然也在替他们付房租和汽车保险),这让他们既愧疚又困惑。

 

毕竟,他们最大的抱怨就是无可抱怨!

 

 

起初我很怀疑这些人的陈述。

 

童年一般都不完美,那么,如果他们的童年很完美,为何会如此迷茫、不自信?这跟我学过的知识背道而驰。

 

但相处一段时间后,我开始相信他们并无粉饰或曲解。

 

他们真的拥有关爱备至的父母——

 

给他们“发现自己”的自由,

鼓励他们想做什么都行,

接送他们上学放学,

陪他们做作业,

当他们在学校受欺凌或孤立时出手相助,

在他们为数学发愁时及时请家教,

看到他们对吉他表现出一丝兴趣就掏钱让他们上音乐课(丧失兴趣时又允许他们放弃),

当他们违规时跟他们谈心,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惩罚(运用“逻辑后果”来替代惩罚)。

 

一句话,这些父母很“体贴”,投入地引导我的病人们顺利通过童年的种种考验和磨难。

 

作为一个力不从心的妈妈,我常会在听病人陈述时,暗自奇怪这些伟大的父母是怎么做到这一切的。

 

直到有一天,另一个问题浮现在我脑海:这些父母是否做得太多了

 

是啊,我,还有无数同样的人,都在努力地做好父母,就是为了今后我们的孩子不至于沦落到心理医生的沙发上,而我正在目睹这种养育手段的血肉后果。

 

为了给孩子提供正确的养育,我们拼尽全力、精疲力竭,而他们长大之后却坐在我们的办公室里,诉说他们感觉空虚、迷惑、焦虑。

 

我读博士时,学院里的临床焦点在于缺乏父母体贴如何影响孩子,谁都没有想到问一问,如果父母过度体贴的话,这些孩子又如何呢?

 

过度保护剥夺幸福感

 

在美国,育儿一直是个争议话题,因为风险太大,而各派学说难有定论。

 

在不同门派之间,一直剑拔弩张:亲密育儿派 VS 严格教导派,儿童中心派 VS 家长中心派,社会风向“三十年河东,三十年河西”。

 

不过,即便在推崇“别过多拥抱你的孩子”的20年代(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约翰~华生在其著名育儿指南里写道“当你身不由己地想爱抚孩子时,记住母爱是一件危险的工具。”),所有育儿法的根本目的是一样的:

 

将孩子培养为有生产能力的、幸福的成年人。

 

我的父母希望我幸福,我祖父母也希望我父母幸福。

 

不过,近年来出现的变化则是:人们对幸福的看法和定义不同了。

 

 

如今,光是幸福还不够,你得更幸福。

 

美国梦以及对幸福的追求已经从“寻求大致满足”变异为“你必须任何时候、各个方面都幸福”。

 

“我幸福,”格雷琴·鲁宾在畅销书《幸福工程》中写道:“但我还应该更幸福。”这种追寻已经风靡全美,变成一场举国运动。

 

那她到底应该幸福到什么程度?鲁宾也不确定。

 

听上去她和我一些病人的情况完全一样:拥有绝佳的父母,“高大、黝黑、英俊”(并富有)的丈夫,两个健康可爱的孩子,一大帮朋友,在上东区买了豪宅,耶鲁大学法学学位和成功的自由撰稿事业……

 

尽管如此,鲁宾仍不满意,“似乎缺了点什么”。

 

为了消解“忧郁、不安、低落和四散的内疚”,她开始了一段“幸福旅程”:列出行动清单,每周一买3本新杂志,不断收拾衣橱。

上一篇:我无法忍受孩子的平凡,就像无法忍受自己的平凡
上一篇:找一个情绪稳定的伴侣有多重要?

公司地址: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昭乌达南路公交综合小区社区办公楼3楼
咨询电话:
0471-6537090
13314882069
13314882469
咨询QQ:2752913475
扫码送150本心理藏书